华东最高规格峰会:国内大数据“热”与“热”下的冷思考
—专访上海大数据联盟常务副秘书长 吴俊伟
记者: 大数据联盟是何时成立的?什么情况下成立的?
吴处:大数据联盟的成立呢其实是有一定渊源的,早在2013年上海市科委就提出了-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规划,三年行动规划是从13年到15年期间的一个计划,也是上海市政府来推行大数据的一个最先导的一个计划。提出的时候已经大约做了一年左右的研究,调研了大数据相关领域的一些学者、企业。在研究的同时呢,也在策划、成立一个类似于促进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组织。大概有18家企业机构,高校等参与发起,主要以企业为主。也是在上海市科委的主导下成立了联盟。这时候的联盟称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跟科技部的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系列,从那时起,也是希望通过联盟能为企业和高校的技术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大数据相关的技术能够更多的为企业所用,那时候比较早,还是希望企业的应用能够推动起来,打造一个大数据行业的氛围,包括也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大会,这也是联盟该要做的事情。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当时的联盟。
吴处:上海大数据联盟是从今年上半年开始的,原来技术创新联盟更多是从技术的角度去推动促进产业的应用。到了今年年初,市经信委在大的环境下,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希望有个产业性的联盟来做这个事情,经信委、科委共同商量这件事情,考虑到没必要成立两个联盟,所以决定现有资源整合。促进产业方面的技术发展研究也是推动联盟成立原因之一。由两个委办来作为指导单位,有新一批的核心企业作为发起单位,大约有二十几家,在4月1日也就是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的那天,我们也是正式挂牌-上海大数据联盟,这个新挂牌的联盟到现在成立了四个月的时间。
记者:能讲讲新联盟的主旨、目标大概是什麽样的吗?
吴处:我们新联盟提出主旨的口号是“资源”,希望能整合资源,整合整个行业的,包括政府资源共享互动、;“创新”,也是从技术角度推动创新发展;第三个是“资本”,希望产业推动的过程中,通过融合资本的力量来把它放大。
记者:它有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吗?比如1年,3年?
吴处:这个是在即将推出的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里的,还没有正式对外发布。里面有个比较详细的目标,可能有两个节点,到2020年怎么样,20几几年又怎样的,会分成两个阶段来讲它的目标,会形成多大的产值,推动多少的领军企业,很快就会出台了。
记者:就从上海本身的大数据实践和发展来看,您觉得符合到现在这个阶段,到今年4.1成立联盟去推动,那么这个时间点是正好呢,还是稍微有点晚呢还是怎样?
吴处:我为什么要介绍到13年开始的背景,实际不是今年才成立联盟的,而是更新了一下。联合产业部门也加入到推动,进一步的放大,从上海大数据联盟五个字来讲是进一步放大。实际上做联盟是从2003年7月份就开始了,时间还是比较早的,在国内可能是中关村联盟之后就开始了,那时候就有过互通交流。
记者:现在国内大数据发展这么热,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来讲,和您的观察,目前来说对中国大数据的“热”来说,你觉得有那几方面可以称之为热点,另外在这个热点的背后,还有哪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值得改进的地方?
吴处:以下纯属个人观点吧!大数据热呢,其实大家都能体会的到。从我看来有三个方面,三个层次上,一,我觉得从政策规划层面,这个热大家都比较明显的体会得到。自从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之后,各个地方响应可以说还是非常快的。地方政策陆陆续续的密集的出台,为了落实国务院的政策,一些实施的意见,实施的办法各地都在出台一大批,很多这个地方甚至于地级市都有一些相应的,甚至于也去建立一些大数据的产业,也去做规划,开始时政策和规划的热度非常高,也可能是中国特有的特色,以前讲这个互联网+也好,讲这个大众创新也好,都是在推进的过程中,从这个省市一直到地县,都是在大力的推行,响应这个中央号召,推广的太厉害,这是从一方面来讲。政策出台了以后很多政府机关,把数据的整合,统一,开放,共享全部都提上来了,很多省市建立政府数据中心是为了能够把所有的政府数据能够统一,为社会,为企业能够提供服务,这一下马上全都在推出一些办法,这是一大热点。第二个我觉得是一大批机构建设的热潮,哪一些机构呢,除了刚刚讲到的政府来开始建立主导的数据中心以外,很多地方也开始,如贵州开始成立大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交易所等这些交易机构。现在我们看到的已经有十来家了。上海大数据交易中心是4.1号刚刚成立的,哈尔滨也有,苏州也有,很多地区都在建,有很多也在拟建这个,这个是政府主导的一些机构,第二个层面行业机构也开始的如火如荼。除了北京中关村联盟,上海大数据联盟以外,我看各个省一级,市一级,大数据联盟也好,相关的协会也好,一些这样的机构陆陆续续的在成立,总的来说还是希望在产业中去推动些事情,当然也是有好的一面,还有一些是在建的机构,包括企业,包括高校,包括研究机构里面建立了不同的像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研究所,大数据工程中心,也像雨后春笋般逐渐的撒开了,如高校里面由上海的复旦、交大等十多家高校都有大数据的研究机构,学院里也有,研究院也有,研究中心也有,其实大家的目的也是比较清楚,也是希望在大数据的发展基础上,从他的角度,建立这样一个机构,来发展也好,研究也好,促进产业的发展,这个也是比较热,这个也是一层面。
吴处:第三个层面。我们也是从全国各地都看到各种展、会,论坛、活动等在大量的开展,包括行业里也在开展各种的行业交流,从技术层面到产业层面的这种峰会,特别是冠以中国的××产业发展论坛或者说中国大数据的技术论坛等等,当然了,地方的就更多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行业对这个方面的比较大的需求,大家都希望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在讲了这么多热,往往来了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主题之后大家都会一拥而上,然后冷静下来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像我刚刚讲的这三种其实都有问题,政府机构推动,数据的整合,面向公众的,面向产业的一个共享,这个事情不是现在才来做,早在十几年前,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在推动,我原来也有政府工作的背景,我们在这么多年的工作当中主观上来讲,大家的意愿是非常好的,希望把这个数据拿出来面向公众,透明开放这样的理念,但是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着技术和非技术的问题,两者都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且不说技术的问题,技术的问题还不是最主要的,大家已经开放共享,在开放技术共享的过程中,非技术因素的问题比较突出,虽然各个部门也是响应国务院的号召,也去推动这个数据的共享,来融合这件事情,当然我们也看到有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在房地产交易的环节上,由于推进了部门改革,推进了数据共享以后,可能很多环节上,已经有所简化,不需要提供什么不必要的证明了。政府间的数据就可以自己来,但是实际的从受益人的角度来讲,他其实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带来的便捷和优惠,怎么说呢,就拿刚刚所说的这个房地产交易为例,已经把个人的数据和房地产的信息两个主管部门之间打通可以互相来调取,但是相关部门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还是要求这个购房人需要等待多长的时间,其实这个调取数据的时间如果是开放共享的话,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本来就是要节约时间成本,但是还是设定了一定的这个号称叫审核时间,换取这样的数据,对他进行比对,来获得房贷也好,购房的资格也好,其实我说这里面是不该存在这样的耗时的,我们的数据开放和共享,和这个数据交换的目的,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就被消耗掉了,这个其中是不是有部门利益,或者是他直接操作上的原因,我认为非技术原因就凸显的非常明显,完全就是阻碍数据共享,数据发展的主力的因素,就是从这么小的事件中,我们看到其实在其他的部门跟部门之间的数据和共享交换间存在同样的问题,其实是多年以来,我想是全国都存在的共性的问题,像机构建设方面,很多高校也好,企业也好,没有深入的考虑,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大数据的研究中心,研究院。据我了解下来,有的研究院还是一个空壳,就是成立了这么一个研究院,说把学校的或者大企业里的相关资源整编在一起,其实这里面的人,也是各个地方来人兼一下,其核心有没有研究的内容,有没有为企业或者高校自身的发展服务,有没有这个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的结合,是不是有他的实质性的推动,我看目前来讲号称的研究院里面,在这样的热潮下面,大家更多的还是去占了一个牌子,打了一个旗号,很多实质性的推动还是有所欠缺的,这些也是我们所讲的热后面的带来的一些问题,包括前面讲的一些主办活动的,大家都在开沙龙,开论坛,开峰会,都是在打着以前的旗号,为大数据产业促进来开这个会,这里面还是在进行一些商业运作,仅仅是商业运作,我看这个也是可以预见的到,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情况的存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这些问题,
记者:刚刚您提到的一些技术开放,我之前也参加过一些活动,好像上海移动介绍给他们一些数据开放的经验我觉得还是挺好的,我觉得就是从上海来讲的话,数据开放会作为你们这个推动的切入点和重点吗?
吴处:你讲的这个数据开放更多的是政府资源数据开放的,商业数据是另一层关系。上海市政府提出了管理办法,一个专门的管理办法,就是希望把政府的各个部门的,行业的,由政府进行主导的数据的资源,能够对企业或者公众公开使用,我觉得初衷是非常好的,目前已经整合了相当多的资源,也建立了一个资源开放目录,它也有一个时间节点,希望到18年,开放多少条,多少资源,到20年能开放多少,基本上根据开放的计划呢,到20年把上海政府所能掌握的政府资源能够在这个资源目录里面能够全覆盖,能够在Data Shanghai的共享的平台上面,能够基本上定,这是目前的计划。
记者:相对其他省市,上海有哪些优势?
吴处:上海比较优势的有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呢,是在基础条件设施方面,上海是有一点优势的,据统计上海的技术条件建设光纤到户也好,用户已经超过450万,公共的wifi的热点的接入,就在社会上的有900多处,。4G3G的用户已经达到两千多万。我们已经建成的三大基础数据库,人口,法人,空间已经覆盖了2400万的人口,190万的法人单位和基本上全部的基础库,刚才讲的,像政府资源的目录,已经归了上万类,经济技术,数据源的产生,上海拥有世界第一的货物和集装箱的吞吐量,这个从航运来讲,有亚洲第二的证券交易额,因为有上交所,有16000亿的电子商务的交易,有3900万的就诊的这样的健康档案,有4800万张以上的交通卡,每天的交通流量,还有交通流的数据,每天就在30几十个G以上,包括这个电子信息软件和服务的规模都超过了五千亿的规模,我想这些基础的数据在全国开讲,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在这些服务上产生的价值和增值服务的价值,我们是可以想象的。这我想应该是比较优势的方面。
记者:我们都知道贵州已经是国内第一个国家级的综合实验区,然后京津冀地区也是要联合做这个,想知道从上海,怎么能跟其他省市有区别,怎么能做出上海自己的差异来呢?
吴处:差异化?我认为在前两年贵州刚刚开始做大数据交易中心时,那时候也来上海也做过推广会,也跟我们大数据联盟有交集,我们也是支持他的单位之一,那时候也有记者采访问我这个特色怎么办,怎么来搞?我是一直坚持认为,不管上海,贵州,北京……,京津冀也好,其他地方也好,大家发展大数据的产业,相关的产业,要秉持自己的特色,也不是千篇一律,不是都要搞大数据交易中心,不是都要搞所有的行业,因为我想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条件都是不一样的,你这个优势的产业行业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应该是秉持着和当地的优势产业相结合,这个是每一个地方发展和大数据相关产业的这个核心的基本概念,上海也是,上海的优势刚刚也在讲,从上海的金融、航运等四大中心,其实还是希望结合自身发展的行业优势,来建立大数据相关行业的推动。我们的联盟也好,包括本次的大会也好,也是希望在上海比较优势的产业方面来结合推进,都是这样考虑的。
记者:有没有这种列子,比如说现在已经取得好的成绩或者说取得一些成功?
吴处:取得成果,其实我们是这么看待,从13年开始推出从三年促进大数据的三年计划开始,把重点放到几个方面,我们是希望每三年有一些重点推动的行业,刚刚讲到的有一些政府资源的整合,其实也是我们制定的几大服务的方面,几大商业服务的平台里面呢,我们是推动了6+6,6个政府公共资源的服务,和6个商业的应用的示范,12个方面推荐的程度也是不一,推动的行业比较好的,也是刚刚我们讲的上海的自身的产业优势发展比较贴近的,像医疗方面的产业和大数据的应用,交通相关的产业和大数据的应用等,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们应该讲,在这个社会的实际的市民的出行方面,已经提供了很好的交通的服务。医疗方面看的就更明显了,从大家在医院的从挂号到最后的出院,整个流程的管理,已经享受到了数据应用所带来的便利,建立了上海整个所有三甲医院的医联信息工程,是把所有的三甲医院的信息的数据进行了共享,在医院间建立了这样的一张网络,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布局,在这个数据的基础上,为病人带来了非常实际的优势和便利,包括整个诊疗的这个过程的缩短,带来的成本下降,这是很明显能够看的到的,这两个方面呢,实际上是我们比较显而易见的,和民生比较贴近的,另一个在金融方面,其实我们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呢,,我们也逐渐在体会到很多银行也好,证券也好,保险业也好,从征信,从证券交易各个角度,都体会到一些实际应用的,这个方面可能还不像医疗和交通给民众的感受这么明显,所以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这几个实际的方面是比较明显的成效。
记者:刚您也一直谈到,从国家政策,政府支持,其实在中国发展大数据产业还是需要得政府在后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您觉得在发展整个大数据产业中,从上海的经验来说,政府或者大数据联盟在推动的过程中,它主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是说在上面只是制定政策,做一些协调,还是说亲身参与了一些具体的项目当中去,你们自己对定位和角色是什么?
吴处:政府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主要是政策的支持,大家都看到,其实我们上海也推出了一些针对性的,除了刚刚讲的,三年行动计划以外,有一些区政府,像静安区,专门针对性的也推出-静安区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办法,18条完全是针对基地,企业和一些研究机构实际的生产运营活动当中,作为一种财政上的支持在大数据的应用上面,当然也有相应的从产业角度,基金的支持等等,这是个领导性的,刚也讲了,上海还会出台对于全面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除了政策出台以外,配套的政府基金,相当于财政的项目支持。也是一轮一轮,上海实际上是从2013年开始就不断的在技术、产业应用,不同的方面包括产业基地的建立。都在推进,都在从政府立项的角度在不断支持推进。这是从政府这个层面。毕竟这个很多产业的推进前道,可能在天使轮之前还是希望有政府资金的支持、介入,更有力于产业的培育。这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实际可做的事情。从联盟的角度上来看,联盟也是由政府来支持、主导成立的,当然也是从产业介入我们共同的民生,联盟本来成立的目标为企业服务的方面包含以下几种,除了刚刚讲到的技术交流,交互活动,会展以外,更主要也是联合一些产业龙头企业制定一些行业相关标准,现在大数据行业的相关标准也是在研究当中,共同的探讨当中,这本身也是联盟,或者行业第三方的一个作用,第二个是搭建平台,也是希望把研究机构的前沿的大数据技术包括相应的成果能够带到大数据应用企业,能够在他产品和实际的工程当中能够去得到实施和应用。这是建立平台桥梁搭建之间的互动,这是产业联盟本身应该要去做的事情。除了活动、制定标准、平台以外。我们也想要营造一定的产业环境也是我们联盟应该去维护和做的事情,这个是我们在大的氛围下,因为某一个企业,从他自身的角度去推进这个事情,或者是营造他的上下游产业链。可能还没有这么强的力量。我们上海还是比较缺乏这样领军的企业,可能还是没有出现。还是希望通过第三方的机构能够把产业链的上下游能够组合到一起,能够进行一个氛围性的探讨。这是联盟所应该去做的事情。
吴处:还有人才的培训。大数据高端人才也是我们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一个方面。希望能通过培训,可以建立数据科学家,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员的一批队伍等等。这些比较重要、核心的领军的这样一批队伍。建立一系列的培养体系,培训体系,能把这一块也能给带动起来。这也是联盟的一个核心功能。
记者:据您的观察,现在大数据这块现在是什么阶段呢,应该是什么样的阶段呢。是起步和研究的阶段呢,还是已经是到了可以快速发展的阶段了,您是怎么判断的呢,除了您刚才说的想发掘领军企业做人才培养,还有其他那些方面是我们当前在主力推进或者突破的方面?
吴处:实际上就跟我们在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过程里面,我们现在所属的阶段就跟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瓶颈和问题是直接挂钩的。我们觉得目前阶段来看我们还是遇到一些瓶颈的和问题,这是我们平时跟企业探讨当中有的共识。一方面对上海来讲我们还缺乏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和通用的产品技术这一类的产品,比如说 Hadoop Spark之类的大部分来自国外,上海没有这样的核心的产品平台来为大家提供使用,这是我们欠缺的一个方面。因为上海还没有多少企业加入开源的体系当中,有个别的,还没有形成规模。这是我们目前缺乏的,这是我们当前要发展的。
吴处:第二个就是缺少核心的龙头企业,这还没有像BAT一类的龙头企业来领军所有的周边的中小企业,来进行在应用方面做一些实际的带动。更多的是一些初创型的,上海有的一些中小企业占绝大数量。大家有点群龙无首的感觉,大家都在自己行业里在推进、在拼命。可能还是缺少这样领军企业。
吴处:第三个就是我们在讲到大数据的研究条件有薄弱的地方。不论你是开展大数据的相应技术研究也好,还是人才培养也好,其实是需要公共性的,数据量巨大的达到PB到EB级的一个能够构成复杂的计算和实验环境,这是我们在目前的环境下在机构里和企业里都没有的。比如说刚才说的BAT大型企业,在谷歌,亚马逊,这样的复杂平台环境是能够可以催生和促进我们上下游企业研究机构的研究。就是我们这一块上海也在这方面展开相应的研究,准备布局,也已经开始要布局这样重大的基础设施,来为上海的中小企业、研究机构来提供这样一个研究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创建研究的条件。
吴处:第四个就是很多是存在共同的问题,就是高端人才,刚才讲了高端人才的缺乏。我们现在在建立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逐步在开展比如科学家训练营啊,像高校当中的数据科学专业的开展。一些研究生的培养,刚才讲的高端人才的课程也在逐渐在建立。我们希望把他形成课程培养的体系,只有把他做成体系,才能逐渐的把初端、中端、高端的人才输送和培养出来,这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很多企业给我们提出的需求。
吴处:第五个方面也是具有共性的,实际上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包括了数据的权益保护,隐私的保护问题,实际在大数据领域也是一直困扰行业,困扰数据交易也好,数据流通也好,环节当中都是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交易所也在提出一些交易规则,一些隐私保护的规则,一些权益归属,都在研究它的体验,也是在体验当中,也是希望在一定时间内能够部分解决当前的问题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在这方面也是稍微滞后一些。这是目前企业当中遇到的问题,也是目前在摸索和解决讨论的问题
记者:现在提到大数据,很多同事都会提到云计算,很多城市都会把大数据和云计算作为两个很重要的抓起来,从上海来讲的话你们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之间会有一些互动嘛?
吴处:我们是这样看的,包括大数据的产业基地也好,创新基地也好。其实这些基地的前身很多都是云计算的产业基地,这个就可以看出实际上大数据的技术本身,跟云计算有很大的关联。一定是在云计算大的背景和基础上发展和推进,无论是从技术角度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我们都是把它结合起来来看待,我们包括在政府的引导项目,一些政策的制定,名头就是上海云计算大数据推进的专项,也没有完全把它割裂了看。因为我想技术和技术之间有传承和交叉的作用在那里,然后在产业当然这是互相促进、推动,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合。
记者:谈谈大数据产业创新峰会吧,我们了解到今年是第二季是吗?
吴处:可以说是第二届,我们是在2014年开过第一届峰会
记者:今年这个峰会跟往届相比会有那些比较大的变化?今年峰会亮点在哪里?
吴处:哈哈,不说亮点,说一点特点吧。或者说一些可说的方面。从大会的组织角度和内容分两个方面,组织角度我们请了国内的三个相当于上海本地的院士帮大数据产业创新峰会来坐镇,拟邀请的院士有邬江兴院士、何积丰院士、金力院士。基本上是我们本地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院士,请他们当然也有背景在哪里。不仅是在上海,他们在大数据研究和推动领域是起到非常关键的核心作用。然后上海这一次的峰会,包括以后每届的峰会,我们希望做成这样由政府主管部门这样一个结构。由2+X政府主管部门来,因为上海大数据相关推进本身是由经信委和科委主导推进。我们在行业里面,毕竟大数据发展离不开应用行业本身。我们再加上行业的主管部门。本次大会会有几个分论坛,是带有典型的行业特征,所以我们这次除了邀请经信委和科委以外,还邀请了交通委和计生委来主导发展行业相应的大数据的推进工作。以后也会有其他主管部门来做。就是2+X这样的一个模式。因为主管部门对于相关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指导作用,我们是希望他们来引导这方面。
吴处:行业机构也是一个特色,就是行业机构跟我们的合作。我们所做的分论坛,在某一个垂直行业机构是希望在垂直行业的行业机构和我们大数据联盟来共同来推出他一个论坛的主题也好、论坛也好、内容也好,这样本身更贴近行业的需求,这样是大数据和我们大数据+互动的效果体现的更明显,那把政厂学业用把他结合起来,这是从组织机构上一个明显的特征。
吴处:从内容上面的特点来讲,我们将请院士来做一个主题报告,就是希望来推出上海接下来要推进的大数据产业当中的重点 刚刚讲的基础设施。也是目前国内来讲大数据相关产业行业领域没有涉足太多的。我们称之为大数据试验场,这个在全国是上海率先提出的,目前也已经由政府主导来立项,也有相应企业和高校牵头来做前期的一个引导性的工作。我们刚才讲到因为缺少这样大型的公共性的服务性的机构,其实我们已经在布局这些事情。在会上我们的院士会把上海建设大数据实验场的想法,一些预期,都会给公众和行业做一个大概的介绍。这是一个比较有特色地方。
吴处:也会评选出上海在推进大数据产业几年来的一些优秀企业、优秀人才、优秀产品,我们希望这一批的优秀人才,产品,企业当中逐步通过几年的培育,拔出这样领军的或者领先的企业人才或者产品出来。
吴处:第三个也是比较特点的,会启动我们的<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丛书>的第三批丛书,这个在国内也是率先发布的,目前看也是唯一的一批由国内的专家编写的丛书。在14/15年已经分别推出了两批,8+6本,一共14本,从技术和行业的角度进行描述,今年第三批丛书会从其他的行业的角度和技术角度会推出8-10本,这是第三批的丛书,这是我们一个特点
吴处:还有一个方面特点,就是我们结合上海的优势行业来讲,我们分论坛会设立医疗大数据分论坛、交通行业分论坛、金融大数据分论坛等可能四个方面的分论坛,是明显结合垂直行业特色的。那么从行业推进大数据的政策解读,到行业大热点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从几个方面不同维度,来把上海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当中的一些核心热点和问题,以及政府怎么推进,我们企业是怎么围绕来解决,研究机构怎么来提出技术的支持。这个角度会去做一个诠释。四个垂直行业领域,我想大概从这么几个方面吧。
记者:会有一些项目吗?比如和国内外大数据企业,因为贵州是这样啊,吸引国内外大数据来投资建立合资企业,投资企业啊,合作一些具体的项目什么的,我们会在大会上发一些商业项目吗?
吴处:你讲到的也是一个关键点,我们并不明确想是发一些项目。我们是希望在这些垂直领域探讨的过程当中,分享过程当中,希望企业根据当前的行业特点,或者是问题症结。提出一些他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需求和问题,用需求和问题的角度去提。希望国内这方面的厂商能跟我们的行业也好、大数据企业也好有所结合。不一定明确项目这样的什么沟通。他可能是提出明确一些需求和问题。是希望大家一起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
记者:您刚才提到院士坐镇,比如说一些国内外大数据的企业已经确认来了吗?
吴处:这个在邀请当中。我现在目前一下子也没有太确定。
记者:您刚才讲的数据厂的概念是什么样的概念?
吴处:是试验场。目前是初步的聊一下。到时候会有一个整体概念的诠释。试验场的目标首先是希望整合行业或者是研究机构的大量数据资源的基础,不一定是实时的,也许是阶段性的,也许是片段性的,但是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源对中小企业也好,对研究机构也好,它的使用是提供一个共享开放的使用的一个实验的平台,实际上对我们现在目前的行业状况来讲,很多我们的初创企业也好,研究机构也好。很少能拿到行业里的资源平台来做这件事情,因为行业里的资源平台很少对他们直接开放,我们希望有这些一个公共平台和机构,将来会是一个实体机构。来提供一个这样的服务,相对公益性。这样的一个资源开放,一个是有限的,一个也是属于很低成本的,我们不讲他是免费的。但是这个数据是真实的,是行业里的基础数据,是比较可靠的,也是提供给你作为非商业目的的应用,是这么一个考虑。
记者:可以说是一个数据开放的试验场是吧。
吴处:对对对。
记者:行,我的问题就这么多,谢谢您。
吴处:哈哈,以上代表个人观点啊,不到之处请多多见谅。